源自:姜姓、姒姓。
淳于姓起源一
源于姜姓,出自周武王給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原夏王朝時期有一個斟灌國,是姜姓小諸侯,周武王姬發(fā)滅商紂之后,將其封在州邑(今山東安丘),建立了州國,因位居公爵,世稱州公。姜姓州國是遠古時期東夷族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皋陶的后裔,也有學者認為其是一個偃姓國,這有待進一步考證甄別。一直到西周晚期,州國還有君主叫州公實,鄰國就是蔡國和杞國。后州國的公族定居于淳于城(今山東監(jiān)利,原為州國都城),名淳于國,仍為公爵,國君稱淳于公,成為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之一,其實就是州國的延續(xù)。
到了春秋初期,從河南遷移來的強大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,淳于國國力迅速衰弱,無力再抵抗,國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,淳于國就此滅亡。淳于國亡國之后,其王族及其國人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,稱淳于氏。據(jù)史籍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記載,到了唐朝中期,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(公元806~820年在位)的名字之音諱,淳于氏乃去“淳”改為于氏。五代十國以后,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祖姓,仍為淳于氏復姓,再后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淳氏、于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淳于氏族人大多尊奉淳于公為得姓始祖。
淳于姓起源二
源于姒姓,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國國民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杞國是一個自商王朝到戰(zhàn)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,國祚延綿一千多年,國君為姒姓,是大禹的后裔。杞國最早建國于商王朝,其間時斷時續(xù),具體事跡已不可考。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發(fā)的扶持下,杞國得以重新建國,自東樓公起,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。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(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,公元前445年),杞國才被楚國所滅亡。當初在春秋早期,杞國將鄰居淳于國滅亡之后,吞占了淳于國故地并遷都于斯,因此后世也將春秋以后的杞國稱作淳于國。
在杞國的國人之中,也有以淳于國名為姓氏者,稱淳于氏。后與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樣,在唐朝中期,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(公元806~820年在位)的名字之音諱,亦改為于氏。五代十國以后,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祖姓,仍為淳于氏復姓,世代相傳至今。
分布、
淳于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,但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五位門閥。淳于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,將遠古時的炎帝的后代人,封于州邑,讓他們建立了州國。還同時封為公爵,于是州國的君主就稱為州公。州國那地方,就在現(xiàn)今山東省安丘縣。安丘縣的東北邊,至今還有個淳于城,這個淳于城,原來就是州國的都城。州國經(jīng)一度亡國又復國,復國后就稱為淳于國。再以后,淳于國的公族后代就以國名為姓了。淳于氏望族居齊郡(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)。后來因徙遷,有的于河內郡為望族(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一帶)。
今在山東省的龍口市,重慶市的南川縣、萬盛區(qū)、渝北區(qū)、北碚區(qū)、綦江縣、彭水縣,四川省的瀘州市、廣元市蒼溪縣、鹽亭縣、綿陽市、達州市、倉溪縣,安徽省的宿州市,湖南省的岳陽市湘陰縣,河南省的鄭州市,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,北京市,貴州省凱里市等地,均有淳于氏族人分布。
郡望、
齊 郡: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,后改齊郡,治所在臨淄(今山東淄博),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、廣饒、臨朐等縣地。唐朝玄宗天寶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,改為青州北???,屬河南道,縣為屬。唐肅宗至德二年(丁酉,公元757年),北??と愿臑榍嘀?。唐朝宗永泰元年(乙巳,公元765年),道改為軍,齊郡屬平盧軍節(jié)度使領轄,治所在益都,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(qū)。
河內郡: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,以南、以西為河外。春秋末期楚、漢之際,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,治所在懷縣(今河南武涉),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、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(qū),包括汲縣。魏文帝黃初年中,河內郡析置朝歌郡(今河南淇縣)改屬冀州(今河北冀縣),四縣隨之改屬、后又回歸河內郡。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(今河南原陽)、原武、陽武三縣。屬兗州(州治廩丘,今山東鄄縣)陳留國的有封丘、酸棗、平丘、長垣四縣,屬兗州東郡的有燕。西晉時期移治野王(今河南沁陽)。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縣,隋、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。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。明、清兩朝為懷慶府,河內縣之名不變,常為治所。民國政府時,改河內縣為沁陽縣。
堂號、
河內堂:以望立堂。
齊郡堂:以望立堂,亦稱臨淄堂、北海堂。
德感堂:后漢時有淳于恭,清凈不慕榮利。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,將要被烹,他要求替哥哥死,盜賊很感動,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。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門,朝廷拜他為議郎之侍中。
淳于姓血祖溯源
一、淳于chún yú
現(xiàn)行罕見復姓。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吨形拇笞值洹肥蛰d并注其源:
1、其注引《尚友錄》云:“淳于,河內,羽音,春秋時小國也,子孫以國為氏。”
2、其引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云:“淳于公子孫以國為氏。唐貞觀所定七姓,一曰淳于,至憲宗,避御名,改為于氏。”《姓氏考略》引《水經(jīng)注》云:“‘淳于縣,故夏時斟灌國。周武王以封淳于公,號淳于國。’后以國為氏。”又引《姓譜》云:“出於姜姓州公之后。”
二、淳于
淳于姓分布:臺灣臺北、山東黃縣等地均有此姓。
淳于姓起源:系自姜姓。周武王封炎帝之裔為淳于公,號淳于。淳于故城在今山東安丘東北,為夏時斟灌國。春秋時滅于杞,淳于公入曹,子孫遂以國為氏,見《風俗通》。一說,淳于為春秋時州國都城,故姜姓州公之后有淳于氏。
變化:
1、唐時為避憲宗御名,河內淳于氏有改姓于氏者。亦有改姓淳氏者。
2、亦作〔湻于〕、〔涥于〕。
如需查證詳細血祖資料·姓祖·氏源,請登錄陜西五族宗祠文旅有限公司華夏姓氏資料數(shù)據(jù)庫查證或提取。
更多姓氏文化
聯(lián)系地址:陜西省西安市經(jīng)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鳳城七路西北國金中心A座13層
?陜西五族實業(yè)集團有限公司 陜ICP備2021012623號-1
網(wǎng)站建設:中企動力 西安